高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中心:科技赋能兴产业 激活发展新动能
来源:环球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5-04-21 15:27:49详细信息
去年以来,高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中心(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突出改革赋能、创新引领、产业支撑,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九个聚力”开创发展新局面,为打造高水平发展重要增长极贡献科技和工信力量。
聚力争先进位。高质量完成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调查工作,为高新区排名提供基础评判依据。在工信部火炬中心近日发布的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焦作高新区综合排名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被工信部火炬中心授予“2023年度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聚力主体培育。深入开展创新主体培育。按照“微升小,小升高,高成长”的梯次计划开展企业培育,2024年共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重复认定18家,新认定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4家,获批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入选科创型种子企业5家,总数达15家,各项创新主体增速和总量均位居全市前列。做好大企业培育。目前蒙牛、科瑞森等9家企业已成功入选2024年焦作市大企业培育库;天宝桓祥的六面鼎液压机跻身国内最高发展水平,成功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精准实施“专精特新”培育。组织明仁、倍特、亿中弘3家企业成功申报2024年度第一批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区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家。
聚力项目建设。统筹兼顾,围绕重点项目实施。围绕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等市定重点工作任务,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项目42个,总投资140.8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42.72亿元,截至12月底,已完成投资43.43亿元,投资完成率101.6%。精准发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迈科公司研发的绿色铁合金连续浇铸工艺与智能浇铸装备集成技术在冶金成套装备起到了关键技术作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科瑞森的柔性组合散料连续搬运技术及成套装备,解决了中国传统矿山开采面临的关键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泰鑫机械的履带底盘双折叠臂凿岩台车构建了一套更高效、精准、灵活的隧道施工体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聚力产业布局。探索产业链体系培育新方向,对标对表市“3+13+N”产业链体系,结合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际,初步形成了“3+2+N”的产业发展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高新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面引导,形成高新区与全市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聚力数字化转型。常态化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建设,2024年诊断目标22家,目前已完成30家企业线下、线G精品网络建设。依照市五城区5G基站规划编制,逐步落实通信基站、机房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2024年新建5G基站43个,累计达到624座,实现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加快建设智能场景。围绕人机智能交互、智能控制等技术和智能装备,实现相互连通,数据共享。蒙牛乳业成功申报省级智能工厂,入选5G全链接工厂;焦作卓立膜材料成功申报省级智能车间;打造科瑞森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成功入选工信部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案例。
聚力平台创建。高标准建设云台山实验室。积极承接云台山实验室建设,围绕战略金属材料、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环保新材料四大研究方向,开展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重大变革性技术攻关及共性基础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云台山实验室主楼11层2.1万平方米已建设完成。中试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帮助明仁药业成果获批区首家省中试基地—河南省功能食品中试基地,获授权专利50项,转化科技成果18项,孵化企业12家,形成经济效益1.5亿元。三是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数量持续增长。紧密围绕我市“3+13+N”产业链,构建高水平科技平台。2024年成功支持科瑞森、质检中心等4家单位成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聚力成果转化。常态化开展院校地科学技术合作。目前,区与省内外高校共签订了9项合作协议。同时,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已签订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项目合作协议,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大数据系统梳理盘点高校有效发明专利2755项,同时逐个分析对接560余项市场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发明专利,以“盘点”促“盘活”。积极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2024年共登记12.5亿元。大力推进科技贷款工作。截至目前,共有7家企业申请科技贷3200万元,其中成功放款1300万元。
聚力载体赋能。持续推动孵化载体建设。建成科创孵化器平台6家,总投资63亿元,完成投资32亿元,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体量居全市首位。6个孵化器共入驻企业(团队)82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逐渐完备载体孵化功能。持续优化孵化器发展环境。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开放共享实验室仪器设施。积极引进焦作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金服等20余家服务型机构,为创业者和入孵企业创造最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服务模式。持续激发载体与高校合作动能。目前,各载体共有50余家企业与河南理工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
聚力客户服务。破解“疑难杂症”。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为企业融资扩产扫清重大障碍。聚焦校地合作。持续开展“百园百校万企创新联合行动”,累计梳理盘点有效发明专利2755项,逐步提升本地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搭建平台开展“四项对接”活动。积极搭建对接平台,联合人社、金融等有关部门开展产销、产融、产学研、用工对接活动,为企业上下游合作牵线搭桥,指导金融机构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帮企业融资,推动重点产业与特色院校对接、重点企业与特色学科对接,截至12月份共开展产销对接12次,签约金额达3.4亿元。产融对接活动8次,各金融机构为辖区市场主体进行了深入对接。